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宣部重点专栏·周秦文化与青铜器

  • 论炎帝与神农关系的演进

    吉成名;

    在五方帝祭祀制度中,赤帝是处于南方、主管夏季事务的自然神,又称“炎帝”。“神农”一词是对具有非凡本领、为农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的通称。炎帝与神农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由于夏季是农业生产的繁忙季节,人们祈求炎帝保佑农业丰收,这样,炎帝与神农结缘。战国时期,《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都有炎帝与神农结缘的说法。西汉时期,《春秋繁露》说“以神农为赤帝”,《世经》把炎帝称为“神农氏”,炎帝与神农的关系更加密切。东汉时期,卫宏《汉旧仪》将先农解释为“神农炎帝”,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列有“炎帝神农氏”,炎帝与神农合二为一。古人把炎帝当做神农主要有以下影响:(一)促使人们将原始农业文明的突出成就归到炎帝名下;(二)促使人们将有神农传说的地方当做炎帝故里;(三)促使人们打着炎帝和神农的旗号开展各种经济、文化活动。

    2025年04期 v.45;No.226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德性重构与礼乐生成:《诗经》的殷周天帝信仰转型研究

    吴朝旭;

    《诗经》中的殷周天帝信仰转型思想,展现了中华文明从神本迈向人文的关键动态。殷商时,人格化“帝”主宰自然与政治。周克商后,发起“以德配天”伦理革命,将“帝”纳入“天”的框架。“天”具普遍性与道德性,“帝”变天的意志执行者,二者在《诗经》中形成了“天命—德行—王政”的诠释链。周人借“德”推动原始自然宗教向礼乐文明转化。诗乐孕育“温柔敦厚、广博易良”之教,礼以“敬天”为基转为世俗伦理,乐凭“和同”通天人情感。“德礼相资”使礼乐贯通天人、统摄政教体系,奠定了儒家价值观基础。《诗经》的天帝信仰重构,体现了殷周从“神权政治”到“德治文明”的转型,奠定了中华文明底色,并为其延续提供着动力。

    2025年04期 v.45;No.226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资源·名栏·发展:《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建设40年

    张瑜;张东茹;张婧;

    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文化资源。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周秦文化与青铜器”专栏经过42年的发展,于2023年入选中宣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专栏建设名单。重点专栏未来的建设,将从坚定指导思想、强化选题引导、发挥平台优势、提升编辑能力、丰富宣传路径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发挥栏目优势,发掘周秦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的契合点,讲好中国故事。

    2025年04期 v.45;No.226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儒释道与传统文化

  • 佛诗与道典:东晋南北朝佛教诗歌中的玄佛融汇——以《广弘明集》卷三〇为中心的考察

    刘林魁;龚琰岚;

    《广弘明集》卷三〇收录了大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诗歌。频繁使用道教典故,是这些诗歌比较突出的特点。道典的经典来源,主要为《老子》《庄子》《抱朴子》。大致而言,东晋佛诗之道典主要来自《老子》《庄子》,南北朝时期使用《抱朴子》典故者增多。道典在佛诗中的功能有三种,即以玄释佛、以道扬佛、以道抒怀。以玄释佛主要出现在东晋佛诗中,以道扬佛多见于南北朝佛诗中,以道抒怀则贯穿于东晋南北朝佛教诗歌。从道典角度考察佛诗可以发现,佛教诗歌兴起于东晋玄佛融汇的文化潮流中,同时也推动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型。佛诗不避道典,在后世成为一种传统。这种传统是三教融合大传统在诗歌创作上的体现。

    2025年04期 v.45;No.226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北宋前期临济宗颂古诗述论

    侯本塔;

    作为一种宗教文体,颂古诗出现并盛行于两宋禅林,甚至还一度成为禅僧弘法悟道的必要手段。其中,汾阳善昭创立颂古诗并为其定下“明白晓畅”的创作理念,石霜楚圆等人在此理念下写作出质朴自然的颂古诗作品,瑯琊慧觉则发展出正面赞颂和反面拈提两种创作模式,而浮山法远不仅进行颂古诗创作,其言行机语还成为后世参究学习的对象。北宋前期的临济宗颂古诗为后世丰富多样的颂古诗作品定下基调,也因为自身的典范性成为后人的模仿对象。

    2025年04期 v.45;No.226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道宣编《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考——兼论从“神异”到“感通”的中国化内涵

    李翔;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是研究道宣佛教感通思想乃至隋唐佛教与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但目前有关该文本的经名别称、版本系统、更名原因等尚有不明之处。文中通过考索不同藏经中的相关记载,基本明确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版本与名称的问题,并根据现有文献对该文本的更名原因进行推测:一是道宣主动改“东夏”为“神州”,以符合其将中国树立为佛教中心、提高佛教在三教中地位的宏大愿望;二是鉴于已有大唐弘福寺沙门彦悰所作《东夏三宝感通录》,道宣为区别二者,便将完成后的感通录进行更名。此外,隋唐时期“神异”逐渐为“感通”所替代,从“神异”到“感通”的转变过程,不仅蕴含着佛教中国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是研究隋唐佛教中国化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2025年04期 v.45;No.226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汉字语用研究与汉语词汇史研究

    董志翘;

    汉字因其“半语言”的性质,故与汉语的发展变化有着相同方式轨迹。无论汉语的发展变化、还是汉字的发展变化,都是受人们对作为交际工具的汉语、汉字的基本要求制约的,这一基本要求就是“求别”“求简”。也就是说既要具有较好的区别功能,又要具有比较简约的形式。但这两个要求又是互为矛盾的:求简,是人类的共性,但太简略了,表达就会含混,就会影响其区别性功能;具有区别性这是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要求,但过于追求区别(需要另加语音、字形标注)又会影响其简略性功能。这是相互矛盾的,但就是这一对矛盾,互相推动着汉语、汉字沿着“之”字形道路发展前进。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在汉字、汉语受着“求别”“求简”这一既是互相矛盾,又是互相促进的规制的制约下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了“数字记一词”“一字记数词”“字词交互对应”“字形词义变化相互影响”等等复杂的情况。正因如此,我们当将汉字语用研究与汉语词汇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2025年04期 v.45;No.226 51-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政治学

  • 马克思资本文明二重性及其现实启示

    张晓明;马越儒;

    资本文明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显现出进步性与破坏性并存的深刻二重性。马克思在肯定资本文明的历史进步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资本文明的内在矛盾——暴力性、异化性与不可持续性。这种二重性根源于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它既需要突破传统界限实现增殖,又因为这种突破摧毁自身存续基础。通过解构资本文明的辩证张力,既揭示资本文明能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物质条件,又认识到制度本身的历史限度,最终指向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通过辩证扬弃实现对资本文明的超越。

    2025年04期 v.45;No.226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时代深化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

    李宇征;沙印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率的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四方面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还是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科学谋划,更是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深化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要完善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机制,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又要推进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村文化的对外开放水平。

    2025年04期 v.45;No.226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济管理学·法学

  • 数字人民币引领金融高质量发展:技术影响、比较分析与政策建议

    陆岷峰;

    数字人民币在推动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建议,数字人民币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高手续费和高利息等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强了金融普惠性和稳定性。同时,数字人民币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中展现出明显优势。研究还通过比较分析了数字人民币与其他数字货币的优缺点,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为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监管框架、优化安全机制、扩展应用场景、加强国际合作与用户教育,以促进其广泛应用,从而助力中国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建设和金融强国战略的实现。

    2025年04期 v.45;No.226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会计的融合路径研究

    姜涛;张超;

    本文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智能会计的融合路径,分析其对会计行业变革的创新驱动作用,提出了智能会计技术革新、财务共享中心智能化升级以及数据驱动财务管理优化的融合路径,分析了各路径的实际应用表现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智能会计不仅实现了财务数据的自动化处理,还通过智能化系统增强了企业的决策支持能力;财务共享中心的智能化升级提升了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了全球财务数据的高效管理。最后提出智能会计的推广过程中面临人才培养、数据安全与制度保障等挑战,并为其应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25年04期 v.45;No.226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技术创新能否促进实体企业“脱虚向实”

    李辉;李东钊;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创新俨然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技术创新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降低了实体企业对长期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显著促进了实体企业“脱虚向实”。进一步探究发现,这一促进效应对于产融结合模式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作用明显更强。同时,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越快,数字技术创新对其“脱虚向实”的作用也越显著。此外,数字技术创新与企业“脱虚向实”还表现出了U型非线性关系。

    2025年04期 v.45;No.226 99-11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时代“枫桥经验”治理理念视域下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困境研究

    马春娟;赵珂瑜;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范式,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和实践样本。在婚姻家庭纠纷领域,当前解纷机制面临三重现实困境:第一,诉讼解纷模式的结构性矛盾加剧程序空转风险;第二,非讼解纷机制的功能式微导致纠纷化解前端失守;第三,调解前置制度的规范模糊造成制度效能衰减。在法理层面,“枫桥经验”与纠纷实质化解之间呈现三重耦合关系。基于此,婚姻家庭纠纷治理路径应当遵循“三阶递进”的革新进路:在理念革新维度,确立“预防—化解—修复”的全周期治理范式;在制度建构维度,构建与纠纷类型有机衔接的多元解纷体系;在程序优化维度,完善调解优先的递进式解纷流程。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既可实现婚姻家庭纠纷的实质性化解,亦能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2025年04期 v.45;No.226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刑事速裁程序消极适用要件问题研究

    苦打哈;

    2018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刑事速裁程序,但因适用要件广受诟病,尤其是消极适用要件存在无端剥夺特殊被告人刑事速裁程序适用权,取缔特殊刑事案件程序适用权及兜底条款不当限制程序适用范围等问题。基于此,在完善刑事速裁程序消极适用要件的基础上保障诉讼参与人的相关权利,首先要赋予特殊被告人程序适用权,构建权利型刑事速裁程序;其次要严格区分特殊案件情形,实现刑事速裁程序精准化适用;最后要限制消极适用要件兜底条款解释权,防止司法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

    2025年04期 v.45;No.226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教育学

  • 寒门之困及其超越——基于“二本”寒门学子教育自传的个案分析

    张杰;

    对来自“二本”寒门学子的教育自传进行分析,透过“二本”寒门学子求学历程中所感知的寒门之困,以贫困文化理论为视角解释寒门学子逆境中成长的超越机制。研究发现,错过关键期、不健全家庭、弱教育支付、滞后的文化技能库是“二本”寒门学子所体验的寒门之困。进一步探究可知,由道德化思维萌生的“读书改命”的超越动机、文化资源稀缺激发的“尊师爱校”的超越策略、常态化抗逆涵养的“吃苦耐劳”的超越毅力共同作用,帮助寒门学子实现对寒门之困的超越。

    2025年04期 v.45;No.226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思政中主体性的缺位及其复归理路

    张剑;张会;

    数字思政的主体性是指教育主体在数字化教育中保持能动性,理性运用技术并融入人文关怀,以坚守思政育人本质的实践特征。数字思政与传统思政相比,其主体性的存在方式、互动形态和价值形式都有所转变。然而,数字思政中主体性容易发生缺位,主要表现为:主体存在感消解、认识表面化和浅薄化、价值引导力减弱。为实现主体性复归,可以从理念、技术和价值三方面入手,即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为指导,强化个体主体意识;合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主体性;通过价值引领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2025年04期 v.45;No.226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图说青铜

    杨曙明;

    <正>■(dōng)方鼎通高27.5厘米,口径26×17厘米,腹深15厘米,重6.5千克,圆角长方形,两立耳,四柱足,平盖。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鼎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恰与两立耳相套接,不使鼎盖错动。盖中央有一环钮,以便揭提。盖顶的四隅各有一个矩形立扉,倒置成足,可使鼎盖变成俎案。鼎、盖分铸。鼎耳、足、腹合范浑铸。内壁和盖内均铸铭文8行65字,记述周人征伐淮戎的史实。

    2025年04期 v.45;No.226 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