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宣部重点专栏·周秦文化与青铜器

  • 秦简中的数学类文献与秦的“数治”

    田延峰;

    秦简数学类文献反映,秦在人员和物质资源方面追求精细的数量化管理。不仅如此,结合《商君书》和《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来看,秦存在“数治”的思想和实践。“数治”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有“数”,宇宙统一于“数”,“数”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通过“数”可以认识世界。“数治”还是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掌握“度数”,生产生活最大程度地数量化,人的一切行为都有依据、标准,“数治”就实现了。“度数”是“数”和“度”的结合,包容了神秘性;秦的法律制度和“数治”互为表里,统称为“法度”;贯彻落实“数治”导致秦“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数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和秦的军事化,与秦的强盛和灭亡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数治”是秦政的特殊性,是秦政最主要的特色。

    2025年03期 v.45;No.225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论周秦儒学“术”化的逻辑特征与历史必然性

    鲁建辉;

    “儒学”“儒术”本为一体,但又有矛盾与分歧。周秦时代,儒学表现出明显的“术”化趋势与规律:创立之际“术”“学”不分,经孟子儒学渐有“术”化之迹,至荀子儒学开启“术”化之门。到汉代儒术盛行,证成了周秦儒学的“术”化演进。这一过程中表露出儒术鲜明的“具体化”“形式化”“工具化”的逻辑特征,既补充完善了儒学,又产生了儒学自身的“术”“学”之辨。无论赞成或反对,重“学”的理想派和重“术”的现实派都从各自角度使儒学的“术”化反复进行,并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使儒学“术”化表现出明确的历史必然性。

    2025年03期 v.45;No.225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孟子良心的存育——从心性谈起

    高凯;李栋;

    孟子的良心说是孟子哲学的一大特色。存育良心又直接与性善论和心性论息息相关。性是普遍的善,虽然不可直观,但人人实有。孟子就凡人可见可感之心与情来言性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都是性善的经验证明,人皆可知可感。心在孟子那里有多层含义。首先,心是维持生命生存的动力本源,即心脏;其次,心能思能知,是人的思维认识之所;最后,心与性混而为一,由心性之善可保人心之良。换言之,性善是良心得以存育的先天依据,心善是良心走向良知良能的现实可能。良心虽然人人固有,但是常人往往不存不育,放失而不知。人之所以放其心,皆为后天环境和自我物欲的戕害,导致良心丢失。从工夫上看,孟子以性释心且由心成良。一方面,“四心”是性之端绪,将之存养扩充,人之良心即可找回。另一方面,存仁义之心,尽仁义之心,扩充仁义之心,去多欲之心。由此,孟子的良心便可完成存育。

    2025年03期 v.45;No.225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儒释道与传统文化

  • 临济宗杨岐派天池禅系考述

    韩传强;

    汪道昆在《肇林社记》所言的“天池衣钵”,实为临济宗杨岐派一脉。“天池衣钵”既涉及以地域之名而言的天池山寺,也关涉以僧伽称谓而论的“天池禅师”,这一概念既含宗统意蕴,亦有法统内涵。从狭义角度来说,“天池衣钵”特指与湖州天池寺相关的师承法脉。梳理“天池”所涉寺院、僧德,厘定“天池衣钵”概念,考证“天池衣钵”传承,探究“天池衣钵”与“证儒释大同之旨”的关涉,这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天池玉芝一脉与王阳明及其后学的互动,在汪道昆与憨山德清的交往中得以延续,而憨山德清所倡“三教融通”则是对“证儒释大同之旨”的进一步彰显。

    2025年03期 v.45;No.225 31-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视域探赜《内经》“真气”本义及用意

    袁永飞;

    本文在文本概念辨析与思想实践表征基础上,从老子道家的生命根源、孔子儒家的文化主体、原始墨家的精神动力与现代科学的物质能量,探析《内经》真气本义及用意,厘清其元气、正气、神气、形气四种认知。就老子道家言真气是生命元气,为人体的宇宙根源,成自然天道融贯;以孔子儒家看是生活正气,为人生的价值依据,成圣人气质体现;依原始墨家讲是生灵神气,为人死的精神寄托,成宗教信念宰制;据现代语境来论是生物形气,为人行的物质基础,成科学实验对象。生命元气、生活正气、生灵神气与生物形气为生存真气,其认知模式是自然的元气+社会的正气+精神的灵气+物质的形气=人体的真气。

    2025年03期 v.45;No.225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明代朱子学视域下的《正蒙》注解及其“太虚”解读

    邸利平;

    张载《正蒙》在理学史上的地位、流传和影响,都与朱子学者对他的解释分不开。明代在理学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多种《正蒙》注解,虽然大部分已佚失,但仍然可以从其作者群体和现存注本中观察到朱子学对张载思想的理解特点。尤其从其对“太虚”概念的解读中,可以明显看到以朱熹思想解读张载思想和以张载思想突破朱熹思想的不同维度,这为我们认识理学内部理论建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提供了一个分析样本。

    2025年03期 v.45;No.225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政治学

  • 论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成就与挑战

    韩干校;朱宇;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关系政党的性质、政权的巩固、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意识形态工作定位更加科学,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掌控更加牢靠,对错误思潮的批判更加有力。新征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复杂性、艰巨性挑战,西方对华意识形态遏制升级,错误思潮呈现新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工作薄弱环节仍然存在,决定了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发扬斗争精神,要学马懂马明是非,辩证施策占先机,刚柔相济求全胜。

    2025年03期 v.45;No.225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及时代价值探论

    黄亚娟;陈宇秦;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指涉党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胸怀,还指涉党的文化理论与实践,是党的文化观以及文化心态的总体概括。党的文化自信既来自于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来自于其正确的文化方针以及不断探索新文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权、党的领导权“两权一体”的组织机制,党的领导群体、文化人群体、大众群体“主客体联动”的沟通机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机制,是党的文化自信生成的主要机制。党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既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力量源泉,又为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了强大底气。

    2025年03期 v.45;No.225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立德树人导向下“五育融合”的研究焦点与演进动向

    李存生;陆叁玲;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通过梳理2017—2023年CNKI数据库中关于“五育融合”研究的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可以探讨立德树人视阈下我国“五育融合”的研究焦点与演进动向。研究发现,“五育融合”的内涵、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双减”政策等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未来“五育融合”需聚焦课程重构、数字技术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立、评价的过程性完善四个动向,推动“五育融合”实现系统性进阶。

    2025年03期 v.45;No.225 68-7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经济管理学·法学

  • “双碳”目标下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赵岩伟;

    “双碳”目标下,ESG表现是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而创新是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因而研究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双碳”目标下ESG表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ESG表现会促进企业创新;且数字化转型和政府补助在ESG表现和企业创新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在ESG表现与企业创新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ESG表现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优于非国有企业;东部企业优于西部企业。鉴于此,企业应该加强ESG管理,提升ESG表现,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政府应规范ESG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ESG投资;投资者也应积极关注企业的ESG表现,三方共促企业创新。

    2025年03期 v.45;No.225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元宇宙视域下会展广告色彩对参展观众注意力的影响研究

    贺静;魏仁兴;

    元宇宙的发展将带来会展行业的变革,会展广告设计则是会展行业产品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从会展广告色彩的角度入手,利用眼动及生理数据采集设备探究被试在不同色彩广告标识的会展场景下的数据差异性,旨在初步探讨元宇宙会展中的人本化广告色彩设计。综合眼动及生理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绿色广告标识的会展场景能获得比黄色广告标识的会展场景更多的关注,同时在绿色广告场景下,被试的视负荷及视疲劳程度更加稳定,更不容易产生视疲劳的情况。本研究从色调角度探索了会展广告色彩对参展观众注意力的影响,能为元宇宙时代的会展广告色彩以及会展产品设计提供优化思路。

    2025年03期 v.45;No.225 89-9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行政赔偿诉讼中赔礼道歉责任的适用困境及纾解——基于对189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刘娟;董聪亚;

    《国家赔偿法》第35条明确规定了赔礼道歉责任,旨在补偿因违法行政行为对当事人造成的精神损害。然而,通过对189份判决书进行全面分析发现,行政赔偿诉讼中赔礼道歉责任的适用率较低,适用率低的困境在于法律规定不周延、赔礼道歉司法适用存在混乱以及原告举证精神损害困难等三个方面。为完善行政侵权责任体系,强化赔礼道歉责任方式对当事人精神损害的弥补作用,应当从以下路径纾解该困境:一是考虑将赔礼道歉责任适用范围扩大,二是规范赔礼道歉司法适用,三是减轻原告举证负担,以期能发挥赔礼道歉弥补当事人精神损害的功能。

    2025年03期 v.45;No.225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文学

  • 宋人对《锁谏图》画意的正读与误读

    杨文;

    《锁谏图》是故实规鉴画中的代表性题材,与《晋书·刘聪传》文本间存在互文关系。美国佛利尔美术馆所藏明摹本与宋人常见的《锁谏图》属于同一祖源系统。宋人题咏《锁谏图》,有“正读”与“误读”两种倾向。早期权威性文字记载对“锁谏”故实的表述方式,《锁谏图》画面语言的呈现特色,以及文人在阶级趣味、道德标准下形成的读画惯习,引导文人在传统规鉴主题内进行“正读”题写活动。在严峻的边防形势下,宋人的夷夏意识凸显,不再重点关注图画对儒家君臣礼仪的表现,传统绘画标准也被有意忽视。此种变动下,题画者的“正读”视角有所偏移,进而于跋文中对陈元达等相关人物大加鞭挞。以《锁谏图》为代表的承载着丰富历史记忆的图画,在与文字的配合与竞争中,有力地参与了历史书写的过程,也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与新视野。

    2025年03期 v.45;No.225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柳宗元山水诗的两种风格及其成因

    张永吉;李定广;

    过去学界对柳诗风格的说法很多,甚至截然相反。本文认为,约占柳诗总数三分之一的山水诗最能体现柳诗独树一帜的风格。柳宗元山水诗其实有两种反差极大的主要风格——“淡泊”和“幽峭”,两种风格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之处。其成因主要在于柳宗元在永州和柳州所作山水诗体裁和风格取向不同:“淡泊”风格的山水诗皆作于永州,多用五言古体;“幽峭”风格的山水诗大多作于柳州,多用七言近体。这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和柳州两地的客观山水特色之差异,更重要的则是由于柳宗元从第一次被贬永州到第二次被贬柳州的心态巨变。

    2025年03期 v.45;No.225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社会学

  • 西方“去中心化”艺术观对中国形象认知的改变

    田熠;李杰;

    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形象”逐渐走出国门。本文立足于社会科学与艺术学的交汇点,深入探讨“中国形象”塑造过程中内外部反馈机制的运作。在世界政治环境发生大变革之后,文章尝试通过艺术学这一新的视角对人类生活的环境——即社会,进行研究,为“中国形象”的全球化传播与认同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与理论支撑。从“去中心化”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全球中心多元化背景下中国形象的演变。文章通过融合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萨义德的东方学观念、马克思·韦伯的“世界的祛魅”哲学概念,以及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在《亚洲的去魔化》中的洞见,旨在从外部世界的视角,重新审视并剖析艺术作品中中国形象的构建过程。

    2025年03期 v.45;No.225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社会支持视角下司法社工参与涉罪未成年法律援助实务研究

    付珣;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司法社会工作参与法律援助个案研究发现,法律援助建设方面存在援助主体协作的空隙,致使出现涉罪未成年人的权利未能得到全面保障、法律援助成效未能得到充分实现以及法律援助的社会支持兜底性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拓宽法律援助各主体的合作空间,通过专职化司法社工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从司法制度与社会层面确立各援助主体责任,搭建完整且专业的未成年法律援助体系,提升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实效性,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025年03期 v.45;No.225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图说青铜

    杨曙明;

    <正>禹鼎通高54.6厘米,口径46.7厘米,重37.25千克。圆形,直耳微外侈,腹较浅,蹄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道,腹部饰环带纹,耳外侧施以两道凹纹,足部饰以饕餮(tāotiè)纹。铸有铭文20行,每行9-13字,包括重文符3个、合文2字,共计207字,铭文记载的是周厉王对南方各国,特别是对噩国的一次重大的战争,关乎西周晚期之史实,弥补了文献记载之缺佚,对于西周史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周代江汉地区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5;No.225 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